導讀:
2017年是新零售的元年,實體商業不斷突破創新,尋求體驗式數據化轉型。令人欣慰的是,線上線下融合加快,實體商業迎來復蘇希望。
3月30日,匯納科技與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聯合發布《2017年度中國實體商業客流趨勢報告》。報告顯示,國內實體商業逐漸找回狀態,客流熱度實現回暖。當線上線下客流互通成為新常態,注重體驗感的實體商業或將實現線下流量的回歸。
全國商場總數量持續攀升,2018年擬開業商場呈現區域差異
商業地產正在經歷數年高速發展,全國商場總數量繼續攀升,截止2017年底,實體商場總數量增至5000+家。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范圍將有近千家擬開業商場,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其中華東區繼續領銜增長勢頭,新開業數量接近總量的四成。西南區是近年來的增長熱點區域,同時,華南和西北會在2018年保持溫和增長;華中和華北的增長依舊較低,東北地區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資金投入都表現低迷。
全國商場客流量經過2016年的頹勢后,2017年出現回暖態勢
2017年全國商場客流增長率環比2016年漲幅為2.35%并持續穩定增長。2017年中國網絡經濟報告顯示,整體網民增長率放緩為2.7%,相對于2016年的5.9%有明顯的降速。而2017年中國網絡市場營收規模也相較于2016年的28.5%的增長率降為25%左右。種種跡象顯示,由于網絡普及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已經在多年的快速增長后慢慢殆盡。各互聯網巨頭也已意識到此問題并積極布局線下市場,試圖透過合作、并購等方式加強對線下零售的了解。
從城市和區域來看,三線城市與東部地區客流領漲帶動全國客流上升
從各城市級別來看,三線城市客流增長最快,達到2.6%,而一線及二線城市商場客流繼2015-2016年持續下降后,2017年也迎來回升。由于三四線城市人口數量占全國人口總量近53%,而購物中心僅占全國購物中心總量的16.5%,伴隨著線下商場在三線城市的加速布局,及新零售背景下線上零售回歸線下的現狀,三線城市具有非常大的商場客流增長空間,同時三線城市的消費加速升級也將成為線下實體快速發展的催化劑。
節假日是吸引客流的“狂歡節”,與此同時,周末效應持續上升
匯納科技數據顯示,國家法定節假日是線下商場吸引客流的“狂歡節”,如元旦、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中秋節等,并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7年的節假日客流同比上升50%以上,其中元旦及勞動節客流同比翻了一倍,只有春節客流量因國人出行、走親訪友和商場停業等因素,拉動效應較弱。
同時,大部分節假日也存在類似電商狂歡節的節前客流預熱效應,而節后客流普遍回落,2017年中秋節因與國慶節存在聯動效應,所以中秋節節前、節中、節后客流同比均有所上升。2017年,年中購物節期間,線下商場客流增幅高達15.49%;雙十一期間線下客流增幅更高達21.72%。除傳統節假日,線上新興節日正在影響線下消費習慣。
2017年,三線城市商場周末日均客流量是工作日的1.55倍,周末效應漲幅高于一、二線城市。近年來,一、二線城市百購商場增加數量逐漸趨向穩定,三、四線城市顧客的購物需求隨著城市商業市場的發展不斷升溫,進一步帶動整體周末消費的意愿。
顧客游逛時間上升,三線城市老顧客占比顯著高于一、二線城市
2017年,顧客在商場的平均游逛時間為1.26小時,各月呈穩步上升趨勢;顧客各月平均到訪商場的天數為2.12天,各月趨勢平穩。與線上單純地購物相比,“零售+體驗式”消費成為線下實體商業的優勢所在,并成功地吸引廣大消費群體體驗商場輕松愉快的購物環境。
2017年,全國商場老顧客占比為76.8%,三線城市老顧客占比達到了86.8%,顯著高于一、二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商場數量多,顧客的流動性大,老顧客占比較低;三線城市商場數量有限,顧客的流動性小,老顧客占比較高。
零售業態客流占比下降,餐飲業態客流占比上升,特色餐飲成為新增長點
隨著購物中心體驗式發展,餐飲業態和零售業態占據所有實體業態的比例超過80%。伴隨消費升級,零售業態客流占比下降1.3%至45.9%,餐飲、家居、娛樂、服務業態客流占比均出現上漲。
2017年,餐飲客流占比同比上升了0.6個百分點,成為客流占比增長最快的業態之一;同時,餐飲業態也帶動服裝、兒童等其他業態的活躍度,助力商場客流提升。
結 語
實體商業客流量和其它公開數據均顯示,國內實體商業逐漸找回狀態,呈現明顯的回穩向好態勢。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客流熱度增長迅猛,隨著一、二線城市零售供給日趨飽和,城鎮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三四線城市百貨零售有極大發展空間,實體商業可以繼續進行渠道下沉,發力三四線城市的潛力市場。